明故宫和清故宫区别?
一、明故宫和清故宫区别?
1、明代建筑留存:在明末1644北京城两度易主的混乱中,部分宫殿遭到焚毁,后来清室予以重建,比如皇极殿,重建后更名为太和殿,后来清朝的两百年中,也有正常的建筑更新换代,现紫禁城建筑以清代建筑居多,但还有相当数量的明代建筑幸存,比如中和殿(明中极殿)、保和殿(明建极殿)
整体看下来,大明留下的东西不少,上面只是一小部分,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有詳細的建筑断代。
2、建筑形制的改变:在清室重建的建筑中,有一些做了较大的改动,比如太和殿(明皇极殿),虽然在明中期世宗的复建时体量就有所缩减,但清室为了防火的考量,康熙朝重建中将其两侧的抄手斜廊改为红墙,这个视觉观感嘛,简直是天壤之别啊,好像太和门(明皇极门)两侧的实体墙也是从明代的廊柱改来的,我大明通透的廊柱~~~对了,还有乾清宫两侧的昭仁殿和弘德殿前,从前是抄手斜廊连接着乾清宫大殿和东西侧的廊庑,清代也改建成了封闭的围墙。
現在在青海省明初皇室敕建的瞿昙寺中,还能看到隆国殿两侧抄手斜廊的形制,同时这座寺庙是太祖皇帝敕建,有明一朝政治宗教地位及其尊荣,隆国殿完成于宣宗时期,有理由相信,从中可以看到明初南北两京奉天殿(清太和殿)的神韵。
其次,明代的斗拱较清代大,出檐较清朝深远一些,虽然和唐宋比,明清都是渣(开玩笑),明清故宫最直观的对比,可以去故宫看过太和殿以后,去旁边参观一下太庙的享殿,一目了然。此外,朝阳门内南边儿的智化寺也是原汁原味的英宗时代的建筑,阴差阳错的留了下来,很有「明风」值得一去。
第三,清代将中宫皇后的坤宁宫改成了个~~萨满祭祀場所,那几口大锅和后边的烟囱,看着是心累,这应该相当的清朝style了,在盛京故宫也看到过类似的。
第四,明代奉先殿和清代奉先殿的形制也不甚相同,此外,明代在奉先殿西侧是弘孝殿、奉慈殿的位置,清代则是斋宫和毓庆宫的位置,这处宫殿的变迁与明代奉慈制度在清代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关,还有雍正帝的祭祀斋戒地点归于内廷。
3、紫禁城整体功能布局的改变:这方面改动还是挺大的,清代南三所的位置,明代是太子的东宫端本宫范围,神宗朝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时候,孝安陈太后好像也住过这里,当时叫慈庆宫,而孝定李太后住在慈宁宫;东北部乾隆帝的宁寿宫和西北部崇庆皇太后的寿康宫自然也是新建的,御花园西侧的乾西五所被乾隆改了个面目全非,其中就包括那个漱芳斋,最后的最后,清末对西六宫的改动~~大的已经没法说了,储秀宫和翊坤宫合并,长春宫和启祥宫合并,直接破坏了内廷东西对称的格局,不过倒是更好住了……
明代外朝西路的便殿南薰殿,清代收藏了好多明代帝后画像。明代的画院和帝后停灵处白虎殿,清代是内务府衙门。明代的文渊阁,清代更名为内阁大库,并在文华殿北仿天一阁建了新的文渊阁。
4、用色和彩绘:这方面明清都是红墙黄瓦,清代最高等级的是和玺彩绘,这个明代没有,明代彩绘较清代朴素淡雅,清代彩绘更金碧辉煌,用金更多,但总体来看都是青绿彩绘。明代的彩绘在一些建筑内檐还有保留,如东华门城楼、午门城楼、钟粹宫等,但都难得一见。北京城内建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智化寺为皇室敕建,因为历史原因,在后世并未经过大修,故而明代的彩绘留存至今,或可做参考。
5、宫殿宫门名称方面改了很多:奉天门(成祖命名)-皇极门(世宗改)-太和门(清改),奉天殿(成祖命名)-皇极殿(世宗改)-太和殿(清改),华盖殿(成祖命名)-中极殿(世宗改)-中和殿(清改),谨身殿(成祖命名)-建极殿(世宗改)-保和殿(清改),玄武门(成祖命名)-神武门(清改)……
另外皇城的承天之门和北安门也改成了天安门和地安门。
6、帝后居所:明代帝后住乾清宫和坤宁宫(虽然一些时期皇帝也长住过西苑、启祥宫、甚至是武英殿),而清朝自雍正帝后,皇帝住养心殿,而皇后则在东西六宫间……居无定所了
二、明故宫和故宫哪个大?
明故宫大。
南京明故宫又称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明代北京故宫的蓝本。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公顷,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北京故宫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宫殿为蓝本,从大江南北征调能工巧匠和役使百万夫役,历经14年(公元1407—1420年)时间建成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86公顷。
三、明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区别?
一提到北京故宫,那是中国的标志,是明清两代王朝的心脏,在明清两代称之为紫禁城,是平民百姓禁止踏足的地方,是天下统治的中心,是现存世界上五大宫殿之首,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
明朝永乐皇帝从1406年开始兴建紫禁城,用了14年时间,一直到1420年建成。明清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明清两代的紫禁城总体格局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细节方面还是差异很大的。明朝崇尚简洁,所以明朝时各个宫殿的屋脊、斗拱都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紫禁城宫殿顶部那么富丽堂皇,色彩绚丽。明朝宫墙的颜色是淡粉色,不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清朝宫殿外墙是大红色。
明代紫禁城的主殿奉天殿是非常大的,但是经过损毁之后,太和殿修缮被弄得越修越小,到了清朝更为窄小。在明朝紫禁城正门午门前有6座石制大象雕塑,但是到了清朝时期,这六尊大象雕塑已经被损毁,看不到了。明代的皇城和宫城是一体的,都属于宫城系统,宫殿数量要远超清代。到了清代,清代皇城和宫城就不属于同一系统了,皇城与宫城有了严格的区分,清代的皇宫是缩小了很大一部分的。
明代的时候,午门向南的南北中轴线御道是全部采用汉白玉制成,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汉白玉了,清朝时全被替换成了青石。清代把皇后的宫殿坤宁宫改造成了萨满教祭祀场所,里面有锅、有烟囱,实在是改动得不成样子。清代对西六宫的改动也是非常大的,把原先独立的后宫两两全部打通,连在了一起改变了东西六宫对称的格局。另外清朝对皇宫各个门的名称都做了改动,这个是众所公知的,比如说太和殿在明朝的时候叫奉天殿。
四、明故宫几点关门?
明故宫开馆8:30闭馆17点。南京明故宫遗址公园是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气势恢宏,是北京故宫的蓝图。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直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现只剩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但依然能窥见当年皇宫的雄伟,是一个适合缅怀历史瞻仰遗迹的庄严之地。
五、明故宫有多大?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六、明故宫景点介绍?
南京明故宫以前是朱元璋昭告天下的皇宫,现在只剩下一座主宫殿和很多石墩,目前更像是一座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园。
明故宫位置: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11-3号
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明朝早期的皇宫,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由于历史风化和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行动,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地上建筑已不复存在。
如今在明故宫的遗址上建起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场所。
明故宫门票(以现场为准):免费
交通:乘坐地铁2号线至明故宫站下,或乘坐公交至明故宫站下,步行即可到达。
用时参考:1-3小时
七、明故宫现今规模?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八、明故宫的来历?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宫的蓝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选于元集庆城外东北处,迁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宫为明初三朝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设立南直隶,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南京故宫坐北向南,大体范围东至今中山门,西至西安门,北至后宰门,南至瑞金路,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现部分遗址位于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南京明故宫在哪?
乘坐南京公交旅游线路最方便 从游2线(三山街(夫子庙)站)上车,坐7站至(明故宫站)下车 起点步行约5分钟30秒上车,下车后步行约3分钟到达终点,车程3.4公里 补充:公交车行程不到30分钟。
打车不是很清楚。十、明故宫的历史?
南京故宫,又称南京明故宫、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应天府(南京)的皇宫、明代北京故宫的蓝本。建造前后历时二十余年,占地面积超过101.25公顷,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部分遗址位于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朝初期的皇宫,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 ,后又称“皇城”。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 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 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 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干清宫和坤宁宫、 以及东西六宫。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并于次年在凤阳兴建中都城,由于人力物力全被集中于中都城池和宫殿的兴建,因此南京宫殿的扩建工作再度终止,此后数年间只对已有宫殿进行了必要的维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弃营建中都的计划,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设了午门左右两阙,在奉天门左右增加了东西角门,并增建文华、武英殿等建筑。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设宫墙, 以新墙之内为皇城,原皇城改称宫城。在宫城前建造了端门,承天门、金水桥、形成“T”字型广场,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门。广场东侧为五部 (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门外),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南京故宫修建时注意了风水的问题,以紫金山的富贵山为靠山,但是由于选址的局限,内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虽然采用了打入木桩,巨石铺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后仍然出现地基下沉的问题,宫内容易形成内涝,排水不易。同时宫城离外城过近,战时不易防卫。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师,建文帝出逃,马皇后在宫中自杀。朱棣即位后仍居于南京皇宫中, 但同时下令以北平为行在,准备迁都。永乐十八年 (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京宫殿不再使用,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崇祯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嵩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
清灭南明后,改南京为江宁,将明皇城改为八旗驻防城,设置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康熙年间,曾取明故宫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庙宇。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没有使用明故宫作为宫殿基址。 而是在城中另择新址营建新宫,此间拆取明故宫大量石料和砖瓦。至太平天国灭亡时,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
中华民国时期,曾计划以明故宫地区为中央行政区,但由于财力和战争的原因,该计划没有全部实现,只是在明故宫遗址范围内修建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陈列馆。1929年修建的中山东路从明故宫遗址中穿过,将其划为南北两部(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公园),至民国后期,明故宫已成为一处小型机场。
建筑布局
整个明代皇城区,位于南京城的东部,是以皇城与宫城为主体、以一系 列建筑旨在突出皇权“神圣”为内容、以全国最高中央行署机构为大明王朝核心区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门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明南京皇宫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南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
宫城
宫城,又称大内、内宫,俗称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办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见以及皇室成员居住之地,位于南京四重城垣最里边一重,有御河环绕。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舆术的刘基占卜后填湖而建,因而地势南高北低。宫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宫墙主体南北长约0.95公里,东西宽约0.75公里,周长约3.4公里。
在宫城墙体上,初期开有城门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内午门,添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故共建有6座城门:南面的正门为午门,在午门左右两侧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西门为西华门,东门为东华门,北门为玄武门。玄武门,俗称“厚载门”(即今误称的“后宰门”),取《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