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最高楼是什么?
河南省的最高楼是什么?
中原第一高楼酷似嵩岳寺塔
名称为郑州会展宾馆身高280米11月开建预计2009年底建成
本报讯(记者侯莹)北望黄河,西眺嵩山。站在280米的高楼上,不但可以大饱眼福,也能体会“高处不胜寒”的滋味。
9月16日,郑东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被称为现代“嵩岳寺塔”的郑州会展宾馆,2006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底建成,到时市民可登楼观光。
郑州会展宾馆项目位于郑东新区CBD中心公园内,东临现在已经建成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西临河南艺术中心,北侧为中心湖,它是CBD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早先经过7家单位的竞标(本报今年5月17日曾报道),最终3家单位设计方案入围。经再次讨论后,由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与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最终设计方案。9月16日,定论后的郑州会展宾馆首次公开亮相。
郑州会展宾馆设计灵感来自于“嵩岳寺塔”,主楼曲线与“嵩岳寺塔”吻合。“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宾馆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全部是玻璃、金属体制成。建筑总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其中主楼共63层,地上60层,地下3层,总高度为280米,计划2006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年底建成。
河南绿地中原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波说,观光部分集中在240~250米,这个楼仅地基就要打70米深。楼底还有一小码头,可以直接坐船到达。
今年8月30日,上海绿地集团的子公司——河南绿地中原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万豪国际管理公司正式签订了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和谅解备忘录,确定万豪酒店为该宾馆的酒店管理公司。
田波介绍说,万豪国际酒店集团是总客房数超过50万间的全球前三位酒店集团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酒店品牌最多的酒店管理公司。在会展宾馆项目建设的阶段,上海绿地集团决定让万豪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前期介入,为快速、专业、高标准建设会展宾馆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经验保障。
网络变化对旅游的影响有哪些??
对管理方而言,目前的市场竞争比以往似乎变得要充分一点,但对业主方而言,选择仍然有限,谈判的天平未能向业主方倾斜。造成如此市场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固然和管理方品牌的力量有关,另一方面是因源于业主开发酒店的动机。
在过往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笔者最大的感觉是,在酒店委托管理这个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虽然这些变化的意义现在不可完全预测。但笔者相信,在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回顾现在的时候,也许不禁会发出一声感叹:原来如此。
人员的变化
人员的变化体现在多个方面。有管理公司之间的内部流动,例如人才从一个管理公司流动到另一个管理公司;也有从管理公司流动到业主方面的,当然也有从业主方面流动到管理公司方面的。人员流动对业界的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至少促进了各相关方对其他方的了解。
人才从管理公司到业主的流动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国内的业主已经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并愿意提供与国际管理公司具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发展机会。这种趋势如若长期发展下去,或能提高业主的专业能力和对话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人员变化,即业主或管理方的某一些专业人士自己出来组建独立的顾问或咨询公司,以咨询和顾问的方式向业主提供专业服务。这种第三方的顾问服务如果能奉行专业精神,应该对业主是有很大帮助的。
管理方商业模式的变化
为了适应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变化,管理方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譬如悦榕集团最近新推出了会籍制旅游目的地俱乐部—悦榕秘境。如果业主要求使用悦榕集团旗下的品牌来建造和营销品牌房产(公寓或别墅),则业主通常会被要求承诺为每套品牌房产从悦榕集团购买一份“悦榕秘境”的会籍。悦榕秘境的会籍,以其所属的资产为依托,具备资产属性,但实质上只是会员资格而不直接对应资产的产权,所以能规避现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限购政策。
当然类似“悦榕秘境”之类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悦榕集团的创新,早在两年前北京的今典集团对其三亚湾的7000个客房的酒店项目已经推出了类似的举措。也有其他更多的开发商在尝试销售会员卡,即卖的只是某个房间甚至是不特定房间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与上述创新相关联的是备受争议的产权式酒店或分时度假产品。据闻另一个知名的国际酒店集团凯悦集团对分时度假产品现在颇有研究的兴趣。还有金郁金香酒店管理公司,虽然不是非常知名,但早就在国内签约和管理了多个较为成功的产权式酒店项目。
现时国际品牌在中国较为流行的两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全权委托管理”和“特许经营”。但新近进入中国的一个品牌Swiss International在一位知名的酒店业界人士的创新下,正准备推出“Manchise”的管理模式,即“有限委托管理”。在“有限委托管理”的商业模式下,管理方提供品牌的使用权,并提供前期技术服务和开业前管理服务或业主需要的其他部分管理服务,也可以在提供品牌使用权的基础上和第三方管理方合作(后者通常不提供品牌使用权)。我们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有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而不再是全权委托管理的一家之天下。
管理合同的变化
酒店管理合同的相关条款一直在变化,但更多的变化是由管理公司在主导,以适应其市场开发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讲,某些管理公司的管理合同有变得稍微精简的趋势,例如万豪的合同。去年年底,笔者听说万豪的合同总页数少了3到4页,这真是可喜的事情,无论对业主还是对万豪自己而言。要感谢万豪的中国区人员对其总部的游说。因为万豪的合同向来以复杂著称,里面还留有很多美国律师依据衡平法所起草的痕迹,很多条款在中国法下并不适用或不可执行。但双方在谈判时在类似条款上仍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大地阻碍了双方就相关条款尽快达成一致。
从细节方面来说,个别管理公司试图把更多的成本转移到业主的身上。例如某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其管理合同里面,新添了一些条款要求业主必须自付费用为其酒店员工建造宿舍或租赁宿舍。而在以前,至少酒店为员工租赁宿舍的费用应该作为酒店的经营成本,而不是由业主自己独自承担。员工宿舍租赁费用作为酒店的经营成本在财务或会计上的意义,是能够让业主向管理公司少支付一点奖励管理费。
另外,业绩考核条款也变得越来越苛刻,例如考核比例越来越低,排除情形越来越多,尤其是多个考核标准(例如预算GOP考核和参照酒店的间夜收益考核)同时执行,以致在实际上该类业绩考核条款对业主没有丝毫意义。顺便提及,业主在谈判酒店管理合同时,不仅要注意一些典型的法律条款所意味的风险,还要注意业主对未来酒店合理的监管权利,更要注意一些财务的处理,例如定义和税收等对业主和管理公司之间最后分配的影响。
管理方发展战略的变化
有理由相信,各个国际酒店管理公司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通过调整酒店管理合同等协议的具体条款来实现,通过其内部项目审批来实现,通过较高级别管理人员的调整来实现,通过其分配管理人员和技术工程人员的资源来实现,不一而足。
据笔者的观察,那些一般意义上的一线品牌大多已经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占据了优势地段,正向其他发展势头良好或有潜力的三线或四线城市挺进。作为业主律师,笔者的出差地点不断地由上海或东南沿海一线城市向中西部推进,这很好地说明了管理公司的足迹变化及其战略布局的更新。同时一些老牌的品牌正在不断地推出新的品牌,例如洲际集团千呼万唤尚未出来的化名Bamboo的新品牌。另有一些知名品牌,例如费尔蒙、瑞士或温德姆等,似乎已经或正在反思过去几年的行为或决策,正在努力调整其发展方向,不断推出和加强各种举措(例如聘任更有经验的拓展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构建更好的服务系统等),以使其品牌被更多的业主所接受。